作者:Sandro Angulo Rincón
阿贡与阿瑞特期刊正式启动中文文章的发表工作,向中国学术界表达我们由衷的敬意与钦佩。感谢您阅读本文,诚挚欢迎您提出宝贵建议,以助我们进一步提升以社会科学与人文学科视角开展的体育研究质量。
“我的膝盖已经彻底毁了(磨损严重),髋关节也不行了,因为我在健身房里‘操’过头了(过度训练)。这一切都需要手术。”
“难道不应该对锻炼充满热情吗?”记者问道。
“不必在健身房‘发疯’(无节制训练),那不值得。”这位受访的名人回答,“要懂得如何吃得健康,但也要享受美食,偶尔放纵一下。”
“那什么叫在健身房‘发疯’?”记者追问。
“比如我有一次在一天之内训练了五个小时。凌晨一点、两点刚从派对回来还继续锻炼。那是种妄想,是种病态……”
这是哥伦比亚才女玛格丽塔·罗莎·德·弗朗西斯科(Margarita Rosa de Francisco)在 YouTube 节目 Desnúdate con Eva 中与西班牙记者伊娃·雷伊·博塔纳(Eva Rey Botana)展开的对话片段。该节目由后者策划并主持。玛格丽塔究竟想向观众传达什么?她是在说自己是一个对运动上瘾的人吗?
即便是在医学界,对于是否应将体育锻炼视为一种成瘾行为,也尚无统一共识。其中一个原因在于,运动通常被视为实现身心健康的疗法,因此科学家一时难以将其认定为一种“恶习”。事实上,由美国精神病学协会编撰的《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第五版(DSM-5)并未将运动成瘾列为正式诊断类别,而只纳入了与物质使用、赌博障碍及网络依赖相关的成瘾行为。
这种观念的产生源于身体运动自古至今所承载的意义。历史上,19世纪美洲关于健康的概念,便深受古希腊医师希波克拉底(约公元前460年-约公元前370年)和盖伦(约公元129年-约公元216年)所代表的“非自然传统”医学思想的影响。在这种思想中,剧烈的身体活动被认为是预防疾病的关键。因此,在整个19世纪,适度锻炼在医学文献中占据了重要位置。
随后在20世纪60年代,医学界对锻炼的兴趣重新被唤起,主要有两个原因:首先,20世纪中叶的一些开创性流行病学研究将久坐行为与慢性疾病联系起来;其次,由于不健康生活方式所带来的生产力下降和经济负担,体育锻炼逐渐被纳入“处方”范畴,成为改善健康的推荐方案。
那么,为什么还要将运动视为一种病态呢?
因为有证据表明,有些人无法控制自己投入体育活动的时间——这是任何成瘾的典型诊断标准——即使在感到疼痛的情况下也继续锻炼,而疼痛本应是身体发出的主要“过度”警告信号。
根据研究人员 Heather Haunsnblas 和 Danielle Symons 在《How much is too much? The development and validation of the exercise dependence scale》(“多少才算太多?运动依赖量表的开发与验证”)一文中的说法,运动成瘾者常表现出以下几种心理特征:
-
在无法进行体育锻炼时,感到焦虑、易怒或失眠;
-
花费大量时间准备、执行或从剧烈训练中恢复;
-
即使在受伤的情况下也坚持锻炼。
这些症状早在20世纪70年代就引起医学界的关注。正是在这一时期,“运动成瘾”这一术语首次进入科学文献,并被描述为“积极成瘾”(positive addiction),用以指代在某些剂量-反应关系下,运动与健康之间可能存在的益处联系。
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运动成瘾者”被定义为:一个人在日常锻炼中逐渐失去对自身运动习惯的控制,表现出强迫性行为与依赖性,并在身体健康和社会生活中遭遇负面后果。
例如,此类个体通常性格孤僻,无法履行其他个人或职业责任。当有人建议其休息时,他们往往会变得烦躁不安,激烈为运动的好处辩护,尽管周围人早已察觉到其行为中的强迫与痴迷特征。
然而,诊断这一障碍的困难之一在于,它往往是其他潜在疾病的结果,而非其根本原因。例如,强迫症、抑郁症和焦虑症,甚至包括神经性贪食症和厌食症等进食障碍,都可能导致个体过度锻炼。因为在这些疾病中,患者倾向于严密监控能量摄入与消耗的平衡,并将体重控制作为中心目标。因此,运动成瘾更可能是这些心理疾病的后果,而非它们的成因。
科学研究还推测,过度运动行为对那些经常经历焦虑发作的人而言,具有某种缓解作用,他们通过锻炼寻求一种镇静的心理效应。Lejojeux及其同事在《巴黎健身房客户中运动依赖与其他行为成瘾的流行率》一文中提出了一个更具争议性的假设:他们认为,强迫性运动者更易受到其他行为成瘾的影响,例如强迫性购物或长时间沉迷于电脑前活动。
病症的起源
除了心理因素外,专家还提出了两种可能导致运动成瘾的机制。其中之一是生理机制,即所谓的“跑者高潮”(runner’s high)假说。这一现象是指许多跑步者在进行高强度跑步后体验到的愉悦感和轻松感,通常归因于内啡肽的释放。内啡肽是人体自然产生的化学物质,与放松、愉悦和幸福感有关。
研究表明,在某些个体中,长期锻炼可能会导致对内啡肽的敏感度下降,因此他们需要不断增加运动强度和持续时间,才能维持原有的心理和生理效果。这种“耐受性”机制就如同其他成瘾过程中的模式一样,迫使个体不断追求更高的“剂量”以获得同样的满足感。
另一种机制是社会文化因素。社会科学领域的知识分子指出,所谓的“运动成瘾者”持续暴露于新自由主义社会中关于自我优化的压力之下。在这种观念体系中,一些人将被积极评价的身体表现推向极端,视其为维持健康不可或缺的生活习惯。
根据Helen Keane 在其论文《A Normalised Future of Addiction(成瘾的常态化未来)》中的观点,在新自由主义意识形态中,“健康”不再被定义为疾病的缺失,而是被视为一种理想化的、全面幸福的状态。因此,个体被迫不断设定目标,通过非人道的努力、饮食限制和毫无医学依据的严苛训练来达成“健康”标准。
更复杂的是,这类病态的行为在社会上通常并不被视为问题,反而常常被容忍甚至赞赏。过度锻炼往往被误认为是一种自律的表现,甚至被视为防止药物成瘾的正面替代行为。在这一背景下,大众传媒和科技产品也起着推动作用,加剧了对身体和表现的过度追求。

媒体在体育产业营销的推动下,助长了一种关于美与健康的理想模型,该模型神化了瘦身,将“超级人类”的形象奉为标准,并贬低身体脂肪的存在。与此同时,科技的运用,尤其是像 Strava、Garmin、FitBit 等可穿戴设备和健身应用,也可能对使用者的自尊产生影响,因为它们不断生成衡量运动表现的数据。
当这些数据结果不尽如人意,或与其他“用户/竞争者”相比略显逊色时,很可能会对使用者的自我认同产生负面影响,进而促使他们增加锻炼时间,即使这种锻炼已超出健康的范围,形成不良的运动习惯。
流行病学现状
科学界已设计出多种问卷工具以评估运动成瘾的存在。其中最重要的包括:强迫性运动量表(OEQ)、运动依赖测验(EDQ)、运动依赖量表(EDS)以及运动成瘾清单(EAI)。由于存在多个评估工具,导致对这一行为依赖的患病率估算存在广泛的差异和变动。
在 Lichtenstein 等研究人员开展的一项横断面研究《Is exercise addiction in fitness centers a socially accepted behavior?(健身中心的运动成瘾是一种社会可接受的行为吗?)》中,研究人员使用了丹麦语版本的 EAI(运动成瘾清单)来识别可能存在运动成瘾风险的参与者。共有 577 名经常锻炼的人完成了调查问卷。样本中 71% 为女性,平均年龄为 26.7 岁(年龄范围为 15 至 73 岁)。
研究结果显示,运动成瘾高风险与每周更高的锻炼时长有关:在高依赖风险组中,有 80.6% 的人每周训练时间达 8 小时或以上,而在低风险组中这一比例仅为 35.3%。此外,较高风险的个体中也有更多人在受伤或患病的情况下仍继续训练,并且有 61% 表示自己患有饮食障碍。
Emmanuelle Larocque 及其同事在《When sport is taken to extremes: A sociohistorical analysis of sport addiction(当运动走向极端:对运动成瘾的社会历史分析)》一文中,作为加拿大和澳大利亚一项更广泛研究项目的一部分,回顾了关于体育活动依赖的文献资料。他们得出结论认为,最容易导致人们发展出成瘾行为的运动项目包括:跑步、举重、健美、马拉松/铁人三项、极限运动以及自行车运动。
相似与差异:运动成瘾与肌肉发育障碍症
肌肉发育障碍症与运动成瘾是两种病理过程,它们的共同点在于个体过度锻炼,往往作为情绪逃避的方式,并通过身体变化带来的短暂满足感来寻求安慰,尽管这些行为常常会引发社会功能障碍和身体形象扭曲。
然而,肌肉发育障碍症是一种饮食行为障碍(TCA),患者通常遵循极端限制性的饮食方案,使用药物以加快肌肉增长过程,进行强度极高的锻炼,并且对自己的身体极度不满意。
患有肌肉发育障碍症的个体会反复出现对自身形象的强迫性思考,并倾向于制定严格的肌肉塑造计划。因此,他们会以强迫的方式训练,以弥补只有他们自己才能察觉的“缺陷”。
在躯体形式障碍(somatomorph disorders)中,患者会报告某些医学上无法客观证实的身体疾病症状。这些症状并非伪装或虚构,而是真实被患者感受到的。在这类障碍中,常见的是对身体或外貌某个想象中缺陷的极端和病态关注,有时该缺陷可能确实存在,但患者对此的反应却明显过度。
肌肉发育障碍症(vigorexia)被视为身体变形障碍(Body Dysmorphic Disorder, BDD)的一个变种,因其表现特征之一就是患者认为自己的身体太小、太弱,尽管这种感知往往与实际情况不符。
Alonso Andrade 等人在其研究《Niveles de adicción al ejercicio corporal en personas fisicoculturistas(健美人士身体锻炼成瘾程度)》中,对肌肉发育障碍症进行了分析。研究指出,73.3% 的参与者表现出中度的运动成瘾水平,26.7% 为高度成瘾,且在男女之间未发现显著差异。成瘾率最高的年龄段为 20 至 32 岁以及 33 至 45 岁。该研究的样本为在哥伦比亚伊瓦格市一家健身房定期锻炼的 30 名志愿者,并使用了通用成瘾量表(Escala de Adicción General)进行评估。
患有肌肉发育障碍症(vigorexia)和运动成瘾的人往往会使用合成代谢类固醇(anabolic steroids)——这是一种兴奋剂类物质,能增加肌肉质量、改善体型和提升运动表现。同时,他们也频繁使用各类营养补充剂。合成代谢类固醇与多种严重且不可逆的健康风险有关,例如脑中风、早发性心脏病、肝脏肿瘤、肾功能衰竭以及精神疾病。通常,在突然停止使用这类药物后,使用者可能出现抑郁症状,从而导致他们再次依赖该药物。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同样危险的物质也曾造成健美运动员的死亡。例如 Synthol 注射液,这种物质由油、利多卡因(xilocaína)和酒精组成,主要用于人为地扩张肌肉体积。近期,《AS Deportes》报道了一起致命案例:人称“俄罗斯浩克”的 Nikita Tkachuk 于 5 月 23 日因多器官衰竭去世,享年 35 岁。报道称,Tkachuk 曾无节制地使用 Synthol,导致肝功能损伤、肺水肿和心脏骤停。他在一段视频中曾说过:“如果你的手臂是 45 或 50 厘米,那你的生活会变得不同吗?你只会失去健康,不值得。”
尽管身体意象障碍(body image disorders)过去常被认为是女性群体的典型特征,但研究表明,在男性中该类障碍的患病率同样不容忽视。例如,José Miguel Rodríguez 在其研究《Vigorexia,成瘾、强迫或躯体变形:一种尝试性的探讨》中指出,肌肉发育障碍症(vigorexia)在男性中具有较高的流行程度。
这一趋势的出现源于现代社会消费文化的变迁及其在社交场景中施加的审美压力。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男性被持续地要求展现特定类型的身体形象,如强壮、健美和无赘肉。因此,许多患有 vigorexia 的男性会对自身外貌产生扭曲认知,持续感到不满,认为自己不够强壮或身材不达标,尽管在客观上他们的体型已经非常健硕。

治疗方法
对于运动成瘾的治疗通常以认知行为干预为基础,旨在帮助患者改变其对锻炼的态度。治疗的关键在于向患者传达适当的信息,使其了解过度运动带来的负面影响。治疗过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阶段:
(1) 通过个别心理治疗的支持识别并中断强迫性行为。
(2) 让患者理解体育活动对健康的积极作用,并意识到适度锻炼的重要性。
(3) 帮助患者制定策略来面对并处理该问题。
(4) 理解患者的心理防御结构以及其面对成瘾问题的应对方式。
(5) 提高其对强迫性行为的耐受力,通过调整心理防御机制并接受对控制感的反应来实现。
(6) 分离强迫行为及其与运动成瘾相关的具体诱因。
(7) 重建应对策略,并激发支持系统的作用,例如家庭、教师、伴侣和朋友等(Márquez & de la Vega, 2015)。
此外,治疗过程中也不排除药物干预的可能性。
由 Sara Knapp 进行的一项研究《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exercise addiction: The treatment effects of an REBT intervention for females》(《心理健康与运动成瘾:理性情绪行为疗法对女性的干预效果》)旨在评估理性情绪行为疗法(REBT)对锻炼女性的非理性信念(例如“如果我不去健身房我就一无是处”)以及运动成瘾症状的影响。研究结果显示,REBT 有效减少了非理性信念、运动成瘾和心理困扰(指一种负面的压力状态,与情绪困扰、焦虑、负荷过重或痛苦相关),同时也显著提升了情绪状态。
关注家庭中对美与健康的观念和表征对预防成员产生成瘾行为具有重要意义。父母如果过度且反复地关注体型和吸引力,可能会在孩子的心理和情感发展中植入一种对身体形象的不接纳和不满足,这种情况可能演变为与饮食和情绪状态相关的精神障碍。因此,对于适度运动的科学教育与信息传播,应始终以促进人的整体福祉为目标,而非造成其心理和身体的损害。
同样,在健身房和体育俱乐部中普及关于过度锻炼带来的不利影响和健康风险的信息也至关重要。应强调训练后休息所带来的健康效益,以及休息在实现更优运动表现中的作用。
如果你喜欢这篇文章,欢迎分享至你的社交平台,或关注我们的 Facebook、YouTube、Twitter,以及现在也上线的 LinkedIn 账号。
参考文献
(此处继续列出文献,未提供完整信息)
(此处继续列出文献,未提供完整信息)
